Saturday, March 17, 2018

假如她用纪录片来吐真情(韩国电影"A Man Who Was Superman"/슈퍼맨이었던 사나이)

(原载2008年10月《联合早报》)

(本篇剧透指数:3/5)


  韩片《假如我是超人》(A Man Who Was Superman / 슈퍼맨이었던 사나이, 2008)的女主角是个电视纪录片编导,虽有摄影师搭档用较好的摄像机,陪她追踪一个自以为是超人而经常舍己助人的精神病患者,可她自己又经常用随身摄像机抢拍超人的各种作为。当这个在工作上和生活中都有点粗枝大叶的女孩,渐渐与超人相知相信的时候,同事如是说:你拍的片子比以前长了,而且有更多脸部特写。

Related image

Related image

















  电影不止是一种讲故事的工具。它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表达个人内心的媒介。电影中的脸部特写通常带有抒情特质,仿佛是导演想带着观众透视角色或纪录片中人的内心世界。

  可《假》片中的两台摄像机,似乎成了两只不同角度的眼睛。摄影师取镜相对专业、客观,甚而有电视台的商业考量。而女编导手上的摄像机,却从多次随兴的拍摄中,渐渐幻化成小妮子的灵魂之窗,吐露出她的内心深处对男子的怜惜--多看他几眼(拍的片子长了)、靠近点看(脸部特写)......

Image result for man who was superman
Image result for man who was superman



  这两台摄像机,象征纪录片的两种可能的制作方向。其他方向还有嬉笑怒骂的麦克摩尔式纪录片,和要求绝对客观现实,连旁白都不能加的真实电影”(cinema verité)等。各种纪录片都有存在价值,无所谓孰优孰劣。不过,就多数人的认知,纪录片是应是尽量趋近真实、提供完整信息的。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在纪录片中故意缺笔,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呢?

  我说的是曾引起我和电视台纪录片编导朋友的激烈争论的本地电影《备忘录》(Invisible City, 2007)--怪不得导演陈彬彬不愿将这个颠复许多纪录片的金科玉律(如故意不打出受访者的姓名身份)的作品定性为纪录片。

Image result for invisible city tan pin pin

  真理(truth)、真相、现实为何物?不同哲学流派各有见解。例如,永恒主义者认为真理固定存在,人类可以通过推理来趋近唯一的真理。市面上多数的纪录片(包括电视纪录片),大致上是服膺这个观念的--当然若因尺度或商业而扭曲或隐瞒,另当别论。

  现实主义者认为,真理存在于我们的五官直接感知的现实,大概可对应上述的真实电影

  存在主义者认为,真理是个人对现实的自行认知和诠释--何须强求将群众脑中的真理统一成唯一?《备忘录》就似乎隐隐呼应存在主义。片中受访者因年代久远以致记忆零碎,导致真相破缺,正点出了任何形式的纪录片根本无法趋近所谓的唯一真理的缺憾。

  《假》片里的两机摄影又如何?当然,片中最后剪辑出街的纪录片,应该会混合使用两人拍的片段。只是若依照一般电视台纪录片的手法,女编导所拍的画面所隐含的浪漫情绪将会被抹去,还余纯粹的讲故事功能。

  《假》片中的男主角遭逢巨变,扭曲了某些儿时记忆,使他坚信自己是电影中真正具备超能力的超人--那是他心中的真理。当旁人因为他个人认知的真理与大家约定俗成的真理相悖,而认为他有精神病时,他却不断以超人的意志力去为善助人。片末,女编导顿悟,以一介凡人的认知,去延续男主角的我为人人的超人精神。

Image result for A Man Who Was Superman

  或许,男主角心中的真理是:我是唯一的超人,拯救世人舍我其谁。而女编导在拍尽男主角的脸部特写后,也悟出一个真理:人人都可以当超人,但不是人人都愿意当超人;超人我先来当,甭管人人笑我傻。咦?唯心论?


顺便请读(相关文章):
昨日之日,不可耽溺 (中国独立电影《昨天》)
光州奇幻事件簿(韩国电影《逆权司机》(A Taxi Driver/ 택시운전사))

1 comment:

  1. 用标题谷歌一下,发现本文被收录进台湾师范大学的《马华文学数位典藏系统》里:

    http://da.lib.ntnu.edu.tw/mahua/ug-9.jsp?xsd_name=lib_mahua&handle=E4542D70-A2B2-442B-F3FD-4AFF94E66BB8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