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5, 2018

太阳照常红东方(中国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原载:2007年10月《联合早报》)

(本篇剧透指数:3.5/5)

  四段式影片《太阳照常升起》(2007)的前三段背景设在1976年的云南和华东,最后一段则发生在1958年的戈壁沙漠。第三段的最后一个画面,阴天,是一个角色开枪的镜头;开放式的“结局”,没点出被瞄准的对象有没有中弹身亡(但多数观众愿意如是猜测)。那年,毛泽东逝世,文革随之落幕。



  第四段却让时光倒流到18年前。在片尾,年轻妈妈抱著初生的婴儿,满怀希望的眺望沙漠的尽头,红彤彤的朝阳。那个婴儿,就是18年后被那把猎枪瞄准的少年。而他出生的1958年,大跃进火红启动。换句话说,18年前,“东方红,太阳升……”18年后,巨人殒落,太阳却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这六个字,仿佛为姜文的三部导演作点睛。处男作《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有文革但无伤痕,虽是王朔的小说改编却可能融入姜文少不更事、没直接体验及认知政治斗争的记忆。《鬼子来了》(2000)的结尾,政治批判似乎很强烈,但全片点出的是善良得近乎无知的中国村民对落单而真情流露的日本小兵的一种“政治不正确”的关照(也是影片被北京当局禁掉的原因)。《太阳照常升起》里的政治大环境更甘脆退居幕后,仿佛远方隐隐传来的事不关己的旱天雷声。

  因而,我隐隐觉得,姜文讨厌政治,所以明明忍不住想做点小批判,一转身又顾左右而言他,把信手营造的政治隐喻给淡化掉,让它湮没在众多角色的尚未被扭曲的真性情(包括《太》里那个被视为最无厘头角色--四十出头还发少女花痴的护士)。哪怕世间沧海桑田、政权更替,热热的太阳照常升起,冷冷的俯视众生纷扰。

  笑我咬文嚼字吧!第四段里的沙漠中,两个年轻女子并肩骑骆驼去找各自的至爱(影片暗示他们找的可能是同一个男人,但又含糊其辞)。三岔口上的路牌,往左的路标上书“盡(繁体的‘尽’)头”,往右的写“不是尽(简体)头”。一个女人往左走,找到了躲在“五指山”背后的军装男人,也就是后来开枪的人。另一个女人挺著大肚子往右走,去中苏边境接收孩子的军人老爹的遗物(没有遗体!),之后生下了18年后被枪瞄准的少年。


Image result



  1958年,简化汉字总表尚未诞生,所以路牌看起来格外刺眼。可《太》片根本就是带有费里尼味的魔幻写实,很多情节可能是写意而非写实。“盡头”之后的这对男女,到华东过了18年的暗地里布尔乔亚的日子;“不是尽头”之后的这对母子,却远遁云南山区种地。姜文到底在繁简体字之间搞啥东东?还是纯粹信手拈来的涂鸦?

    在不同观众的眼中,《太》片的解读结果有很多种。最多人硬想看到清晰的剧情脉络,结果埋怨看不懂。有人想找到能令自己认同或感动的角色或人际关系,结果冷漠的离场。有人看到眼花缭乱的唯美画面但又抓不到影片想传达什么,因而下了“姜文在精神自渎”的结论……可我就喜欢这种把素材作多层加码的作品,挑战咱们收集散落全片的零碎信息,并拼凑、分析、解码的能力。网上读到许多愿意伤神解码的电影论者的精彩多元的诠释;我在本文中提出几个个人的发现和分析,同大家切磋切磋。



顺便请读(相关文章):
让子弹在很多人的肩膀上飞(中国电影《让子弹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