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2, 2019

他们杀戮,因为人人生而“不”平等?(好莱坞影集《国定杀戳日》(The Purge))

(原载2016年7月《联合早报》)

(剧透指数:3.5/5)

  已经拍了三部的《国定杀戮日》(The Purge)影集是走政治与暴力剥削路线的次文化电影(cult movie),主要设定是美国自2017年起由一个“新开国元勋”的组织掌权,设立年度“国定杀戮日”。每年3月22日晚上,人民可随意杀戮以泄对现状之不满而不需负法律责任──这样在其他364天,犯罪率和失业率都一再创新低、经济指数标青;而无权无势又无枪的弱势者(如无业游民之类的)首当其冲地被杀,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社会成本。

Related imageImage result for "the purge anarchy"Image result for the purge election year

  2013年第一集《国定杀戮日》(The Purge)的故事主要集中在2020年一名发“杀戮日财”的保安设备公司冠军营销人员的家中(他家安装最好的保安设备,仍抵挡不了猎杀者闯入追杀)──借这个故事(浅尝即止地)探讨社会心理和道德议题。


Tuesday, January 15, 2019

海内依然存知己(写已故影评人、导演、老友卓海隆)

(今天是卓海隆逝世5周年。本文原载2014年1月21日《联合晚报》《晚咖》版之《逸天羚语》专栏。)

  上星期四赶去新加坡殡仪馆吊丧,往生者是我认识了近20年老朋友。

  卓海隆,当年是本地重要的影评人之一,很能写。他也是新加坡电影协会的前秘书(在他卸任后,我是继任者)。2004年执导仿纪录片(mockumentary)《行尸走狗》(Zombie Dogs),而2007年由另一位本地导演子川执导的《F》则是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

Image result for toh hai leong 
(摄于1997年新加坡电影协会某次执委会议后。右起为主席陈继贤、我(当时是财政)、卓海隆(当时任秘书)、黄志渊(后来担任财政)。)

  他早年对电影的狂热、为本地年轻电影工作者打通国外制作与资金支援的联系工作,是没话说的。但他也是个有强烈个性的人,说话太直,喜怒形于色,以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从充满书卷气的图书管理员,转变成买卖旧货的结霜桥阿叔、保安人员,还有小贩中心的收拾碗碟的工人(这些事,在《F》里都有提到)。上星期三下午,他在安老院里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终年58岁。


Sunday, January 13, 2019

《康熙来了》是一面镜子?

(原载2016年1月19日《联合晚报》之《晚咖》版《𫐶天羚语》栏。)


  上周四看了《康熙来了》的最后一集,如前所料,自己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或许跟这一集的形式有关:康永和小S坐在双人床上回顾12年来一幕又一幕的精选主持画面、谈心,动不动就红了眼眶、落泪。

  我在一般情况下相当厌恶影视作品里,为了戏剧或节目效果而刻意煽情炒作(虽然也有例外;有少数我相当喜欢的通俗剧作品)。想起几年前小S生完第二胎之后回归《康熙》,特意拍了一段宣传片,小S对这镜头梨花带雨,说我回来了,看起来好像情真意切,导播却在画面上打出还是很爱演字样来调侃,搏君一粲,也如同在打预防针观众不能上网骂她很假,人家已经不打自招了,就是在做效果搞笑,可以了吧?

  可这最后一集,虽然应是一早就说好要如此情绪高涨,但又有理由相信“康熙”二人真是感触良多,所以真与假的界限更模糊了。两人心中定然计算精准,什么时候要释放情绪、什么时候要压抑、什么时候拋个笑料把失控的滥情拉回来。但主持人会计算,那是他们的专业,以带动数十分钟的节目高潮起伏,吸引观众不转台。只是,我自己就是很难投入这种劈头给观众煽情的场面,更何况这一集《康熙》是从头到尾这样做。

Related image

  十二年来,我没有特别追《康熙》,但每逢周日晚上十点只要没别的节目看,就会转到中天台,若有感兴趣的话题或来宾,还是会看的。在这样一个热衷于酷、屌、不按牌理出牌的网络时代,《康熙》和它所掀起的娱乐节目潮流,及其跟风之作,是节目效果大过天。强迫煽情还不是最常用的哏,更热门的是强迫无厘头、强迫黄色(如大谈房事、乱摸来宾等;当然还是在电视尺度内玩擦边球)、强迫爆料和自爆、强迫嘲讽。尤以强迫嘲讽,讥笑胖子、讥笑丑角、讥笑女汉子等等,令外貌协会、以貌取人的心态深入民心--《康熙》自然不是始作俑者,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被嘲讽的对象,还得当场扭捏抗议(不知又是不是节目效果、配合演出),但通常他们都会因此而走红,所以或许心中乐得被损被贬,尊严摆一边。

  这或许就是网络世代的风气,对言语霸凌、恶搞乐此不疲,且比赛谁耍的嘴皮子最具“创意(其实是小聪明,把自己的网络虛荣心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康熙》(及许多影视作品)的手段类似,只是程度上没年轻网民那么肆无忌惮。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康熙》是80后及90后世代的一面镜子。

Wednesday, December 5, 2018

莫札特在21世纪变奏(泰国电影"Syndromes and a Century"、印尼电影"Opera Jawa"、台湾电影《黑眼圈》)

(今天12月5日是莫札持的227周年祭辰。)

(原载2007年4月《联合早报》)

(剧透指数:2/5)

    除了都以东南亚为背景之外,阿皮查蓬(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世纪症候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加林努格罗贺(Garin Nugroho)的《爪哇安魂曲》(Opera Jawa),和蔡明亮的《黑眼圈》,还有什么共同点?答案竟是:莫札特。

Related imageImage result for "opera jawa"
Image result for "黑眼圈" "蔡明亮“


    原来在去年,奥地利为了庆祝莫札特250岁冥诞,推出“加冕新希望”活动,邀请包括电影导演在内的各地艺术家进行“应节”的创作。不过,这些作品不须是回顾的(改编自莫札特经典或提及莫札特),而可以是前瞻的(把莫札特作品的精神带进21世纪)。纵观属于此系列的六部电影(包括上述三片),看官不难发现,当局给予导演极大的创作自主权。所以,以下的评析纯为我的个人诠释,符不符合导演的原意并不重要。

Image result for mozart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8

张艺谋以镜头道尽女儿心(《我的父亲母亲》)

(原载2000年9月《联合早报》)

(剧透指数:4/5)


  李安跑去拍武侠片,张艺谋则拍了爱情片。感觉上,这部爱情片也十分适合作为电影欣赏的入门教材,原因在于张艺谋外露而简单的电影语言运用。

Image result for wo de fu qin mu qin

  《我的父亲母亲》以为叙事主体(片尾演员表打的是父亲,如同《红高梁》里的我爷爷我奶奶)。影片由一段黑白的开场,乍闻父亲逝世,回乡奔丧,见到老母亲,思绪回到四十年前,当母亲还是少女的时候,彩色摄影--现实场面黑白而回忆反而是彩色的,聪明的观众不难猜到为啥。

Image result for 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Image result for The Road Home

  全片大部分的时间便是记忆中的母亲给小时候的叙述的我的父亲母亲的恋爱史。在整段戏中,张艺谋对特写镜头的运用毫不吝啬。表面上看来是为了捧演年轻母亲的章子怡,但仔细一分析,便可见张艺谋组织镜头的用心。

Image result for 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原来,故事其实是经转述的母亲的故事。张艺谋以母亲的脸部特写(配合章子怡细腻而自然的演出)和她的主观视点镜头交叉剪接--脸部特写镜头具有透视角色心理的作用。例如,父亲初进村时的特写镜头跟拍(母亲一见锺情,眼光从未移开父亲)。又如母亲等村妇一齐给父亲等盖校舍的乡民做的午饭摆在远处桌上,低角浅焦摄影令老远走来的乡民身影模糊,桌上的食物则异常清晰(母亲敢抬头看父亲,也不知是谁人的手取了她亲手做的菜,心里却巴望着就是他!)。

  以主观视点反映心理活动,还可见于张艺谋对父亲的镜头的处理。除了前述初见父亲时的惊鸿一瞥,往后都难得一见父亲的尊容(母亲总是远远偷瞄,或因害臊而不敢直视),直到母亲父亲回家的路上邂逅为止。

Related image

  下来,父亲母亲家吃饭,镜头终于敢直视父亲。这里,改为转父亲的一句话:第一次看到母亲在门口迎接,她美得像一幅画。然后在父亲吃饭时,母亲面对镜头说话(父亲的视点),而父亲则一概取侧面镜头(客观视点),可见叙事已暂时转为以父亲为主体。这正是两人交心的一刻啊!

Image result for 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之后,叙事转回母亲父亲被打成右派,被迫回城。背景的选择和摄影似乎也随母亲的心情起伏--从暗恋和倒追时明亮的金黄和翠绿的林野、父亲去时飞沙掩盖的羊群、相思成疾时苍白的雪地、乍然听见父亲的声音而奔出雪地时一道绚烂的阳光……这始终还是一则母亲的故事。


  那么,既然故事相对平淡,而观众又早知道父亲母亲终会成眷属,那张艺谋的精雕细琢会不会丧失广大的观众?实际上,当我在看试片时,观众以不住卟哧开始(笑”“倒追时的天真、腼腆和傻气),到擤鼻涕声此起彼落--张艺谋圆熟的结合剧情、镜头和演员表演,把观众从冷耳旁听一则民间故事,渐渐的拉进母亲千丝万缕的女儿心,和她一起呼吸、心跳、起舞、回叹……

Image result for 我的父亲母亲 张艺谋

秋菊和魏敏芝对讨个说法或救学生的执着,换到母亲的身上,丝毫不减。尤其到了片末,当垂垂老矣的母亲乍然听到已逝的父亲的声音而奔出雪地时,张艺谋将之与年轻母亲奔驰的回忆画面互融剪接,我看心肠再硬的观众也经受不起

  好像是悲剧收场,却又似乎没有遗憾(毕竟他们还是白头偕老)。说张艺谋越来越谙

(我个人讨厌的)煽情之道吧?但这一次,我领受了。

解构现实,建构电影(香港/大陆合资电影《毒战》)

(原载2013年5月《联合早报》)

(剧透指数:4/5)


  先不说电影,说说我在教育学院任职,从教育研究到给教师们开课,总会牵扯到的一个重要话题:对于教与学,应该尊崇“客观主义”(objectivism)还是“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这不单是一个教育学课题,更是知识论的课题――知识是什么?

Image result for objectivism constructivism

  客观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或只有唯一一个真理,客观地存在),而专家学者要做的,是发掘、趋近、理解这唯一的真理;对于学习者,他们要学的,也是这个“标准答案”。而建构主义者却相信,没有唯一的真理,知识是个人在生活中不间断地接收各种新信息,与自己的先备知识、经验、价值观结合,或因新信息抵触旧知识而进行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旧知识,从而“建构”出新知识。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各有一个对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理解。

  现在回来谈电影。我曾有一大段日子,坚决支持约六十年前一群法国影评人(他们当中有许多后来成为法国新浪潮导演)提出的“作者论”(auteur theory),偏爱有强烈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这类“作者电影”是以导演的意志主导电影创作,所有的幕前幕后的人员其实都为导演建构自己的世界观而服务。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诠释、点评电影时,会试图发掘、趋近、理解这可能是“唯一”的导演的原始理念。

Image result for auteur theory

秋枫秋影愁煞人(美国电影《深锁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及其两出重拍片)

(原载2003年6月《联合早报》)

(剧透指数:4/5)


  要谈美国独立导演杜德海恩斯(Todd Haynes)的新作《天上人间》(Far from Heaven),就不能不谈50年前的德裔好莱坞通俗剧大师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 Sirk)

Image result for far from heaven

  瑟克在从影后期,拍了不少叫座但受影评人冷遇的通俗剧。通俗剧的特征是婆妈煽情。但瑟克最令我佩服的地方是,他既能不逾越好莱坞片厂强划的集体庸俗品味的安全区,又能在作品中注入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社会的批判。到了后期,他更找到了女性电影这一可以发挥的题材,拍出了一部部超越时代,并在近期获得重估的经典作。

Image result for douglas sirk director

  瑟克的《深锁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就具备这些特征。中产阶级寡妇与新来的年轻园丁发展一段忘年、忘“阶”之恋,却备受中产人士的白眼。瑟克对中产阶级的压恶,投射在寡妇的“阶级出轨”中。一向在社交场合中戴上“雍容华贵”的面具的寡妇,跟充满生气的园丁的契合,其来有自。

Image result for All That Heaven All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