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加坡54年国庆日,也巧逢新加坡开埠200周年,重温这一出比较像国庆电影,却被放在贺岁档期上映的影片。)
(原载2011年2月《联合早报》。)
(剧透指数:3.5/5)
四段式电影《大世界》用原址位于前大世界游艺场对面的“明珠像馆”的四张老照片串场。这四张老照片,不但要拍出旧时的况味,还要配合电影作者的叙事目的――尤其像唐永健那样爱玩片尾“临门一脚”大转折的电影导演。
四则故事横跨上世纪40至70年代;那时的私人照相活动,没普及到现代连手机都能“手起相拍”、立即上网的地步,到相馆拍照是大件事。影片用这种怀旧照来作为每则故事的开场,不仅是向一个逝去的纯真年代致敬,连导演对照片的处理,都可堪玩味――对于还未不知道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观众,这些照片是看过就算了呢?还是琢口磨里头的玄机?
照片一:阿卜(程旭辉)和其母(黎明)合照。卜母笑开怀,阿卜在旁做状要吻她。阿卜的姿势表情,是十分程旭辉式的,透出谐星的味道,随兴得不像是50年代相依为命的母子上相馆拍照时会“浪费钱”拍的镜头。
照片二:美娟(白薇秀)这个初长成的小家碧玉,对着镜头笑得天真烂漫,像个傻姑娘――这是现代都市小萝莉小辣妹做作不出来的笑容(也不屑笑成那样)。出奇的是,美娟在这张横向的半身照片里偏右站,左边留个偌大空间。要拍半身照,60年代的相馆摄影师是不会如此拍得构图不匀称的。
照片三:玫瑰(向云)穿着旗袍,侧站,些微仰视。是风尘味?褪色的巨星?却看微笑中透露出云淡风轻,知足常乐。这张半身照是直向的,还留点不平衡的空间,但没有照片二那么明显。
照片四:阿明(周初明)和美莲(洪乙心)排排坐,木讷地面向镜头。美莲穿的的显然是新娘装,腼腆而柔顺的浅笑;阿明则木口木脸,竟有无奈之意。这是四张照片中构图最平衡,也最无趣的一张。
如果照片一是破格、照片二是拍砸了的,又怎会和其他两帧一起挂在相馆墙上几十年,作为示范照呢?只能说是相馆主人(林湘萍)本身就是不拘泥于旧礼的男人婆……
从空间的维度来说,相片、电影,都有一个景框;从时间的维度来说,相片捕捉瞬间、电影以胶卷或数码录像的存取空间为界限。换句话说,相片、电影都赋予,也同时限制了我们记录、撷取、重构,或甚至伪裝、扭曲(美化或丑化)历史和记忆的能力。
《大世界》硬把片长控制在一小时半左右,四则故事分别涵盖50年代大世界里的儿童剧场和青天戏院、60年代的游戏和卖药摊位、鬼车和私会党、70年大世界收盘前的红鹤夜总会,和开始时年代不明的咏春园餐馆。每一个“景点”大概都能拍成一集纪录片或单元剧,却得全挤进一出电影,当然是浅尝即止。
浅尝即止又如何?如果能做到短小精悍,留下飞白余韵,教观众看完后忍不住幻想故事的前因后续,甚而洗涤心灵,就算是成功的作品。
相片一的亲吻姿势,源自故事一里阿卜追星,伊莉沙白泰勒莅临青天戏院,阿卜施计拍到疑似巨星给他一个香吻的照片。程旭辉的孝子形象是深入民心的(参见两集《钱不夠用》);巨星远在天边,阿卜倾注一生的真情,还是留给了相依为命的母亲。
相片二左边留空,因为有个隐形人,如果在照片里现身就会预爆故事二的结局。只是故事中安插时任总理的李光耀含泪宣布新加坡独立,群众泪流满面的新闻画面――都46年了,新加坡观众竟会在看到这段戏时,对于新马分家生出一丝婉惜之情(为的是那个“隐形人”)。
故事三,是岁月洗礼后,终究放下“爱人”而选择“被爱”的海阔天空。相片三玫瑰的微笑,或许道出她全心全意地享受“被爱”的心中仍有一隅,埋藏在少不更事的美丽记忆中。
相片四预示的是怎么样的一对夫妻?咏春园的婚宴,从摆阔、算计、轻蔑,到相濡以沫的真情流露…….照片凝住的是丈夫在婚宴前的迟疑、妻子的无怨无悔,这一切都在婚宴中改变(或不变);当我们后来知道他俩未能天长地久,也只能共同留下对青涩岁月不再的喟叹。
从照片解读剧情、从剧情解读照片,这是我对原本蜻蜓点水、喉不到肺的《大世界》的一种最能“激发作品潜力”的解读方式。结果,我想重看这出影片。
顺便请读:
我不是归人,我住在沙城(新加坡电影《沙城》)
爱的季节里……他们伤痕累累(新加坡电影"Stories about Love")
在《此时》,重剪你的人生大戏(伊朗电影"A Moment of Innocence"及新加坡电影"Her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