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的原著小说发行的11周年纪念......
《哈利波特》影集与死神的拔河
(原载2010年12月《联合早报》)
(本篇剧透指数:4/5)
(本篇剧透指数:4/5)
电影版的《哈利波特与死神的器物》把这七冊原著的最后一冊一分为二(以下简称《哈7:1》),但据读过原著的朋友说,上半部就讲了八百多页中的五百页的故事。过去曾有不少纯粹主义的原著小说迷一再批评前面六个电影版为了把片长控制在两个半小时,砍掉很多细节。如今《哈7:1》硬是拍得太细,反而失了期待片子具有一定程度的“高潮密度”的观众之意。
分拆当然是商业计算,伏地魔如希特勒般独霸,大搞白色恐怖,来个空中追杀哈利的开场。逃出生天后,没了邓布多校长的魔法学校也就不关哈利、妙丽、荣恩的事。三人行,去露营,浪迹天涯,亦守(逃避追杀)亦攻(寻找伏地魔的魂器以与之抗衡),基本上比较拖泥带水,最终来一场小精灵多比的救人行动,安置在本该有结尾大高潮的“空档”,提供足夠的心理悬念吸引大家明年暑假去看大结局。
整个故事本身的时空横跨六年,那成人一点,晦暗一点,理所当然。大部分时间像一再倒带重放的公路电影,剧力不足,转走角色导向路线,想慢火清炖熬出有点儿深刻的性格描写(或者不是真的那么想,就是想凑足片长而已),就是让外型不怎么样又伤了手臂而拖慢哈利、妙丽的行程的荣恩吃吃干醋,闹闹别扭,弃死党、爱侣而去,然后在生死关头及时掉回头来救人――就这一团夹带情欲暗流的婴儿肥(需要瘦身!),顺便堆砌大概是《魔戒奇兵》没用上的外景地,占去全片三分之二的篇幅。
要说神采,妙丽在影片开始时用忘情咒把自己从父母亲的记忆中彻底剔除,因为估计自己接下来与哈利的冒险,将是九死一生,最好父母原本没她这个女儿――“无家别”,走得沉痛…….到此为止,没了下文。过后,三个主角喝药剂,化身成三个中年公务员混入魔法部,仿佛让我们惊见他们三十年后(如果能活到那时)可能的庸庸碌碌的模样。接近尾声时参考皮影戏形式的一段动画,足堪抽出来单独欣赏,而且比整出《哈7:1》好看。
看了七集,还是怀念六年前的第三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逃犯》,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库伦唯一一次为哈利波特掌舵,依原著的精神选定“时间”这个母题贯穿全片,从视觉、剧情推展到叙事节奏都环绕这个母题,成为系列作中艺术成就最完整的一出。
------
时间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原载2011年7月《联合早报》)
(本篇剧透指数:3/5)
(本篇剧透指数:3/5)
在电影史上,《哈利波特》系列的三个主角: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爱玛沃森和鲁伯特格林特,还输给一个人――吉冈秀隆。
吉冈秀隆当然没有三人那么红。我说的是,如果我们随着八集的《哈利波特》,看着三个小演员从11-13岁,经过青涩岁月,成长到21-23岁,那吉冈秀隆就更“猛”了――他从寅次郎的小外甥演到观众终于记得住角色名字的“诹访满男”,22部《男人真命苦》,现实年龄的跨度为11岁到26岁。
《男人真命苦》主题曲
当然,《男人真命苦》和《哈利波特》大不同。《男人真命苦》共拍了48集,基本上是拿同一个剧情题材来反复炒作;观众若非同时见证小满男渐渐长大,整个影集被打乱次序来观赏也没差别。
《哈利波特》就不一样,八集剧情连贯,整个悬念得经过一集集的抽丝剥繭。整个历程,是哈利等人的成人礼,由反建制的斗争来串连。犹记得第五集《哈利波特与凤凰令》的电影海报中,有一款就把这场斗争描绘成少年与成人世界的对抗。没过几年,首恶已除,少年不知不觉地长大成人,却不知体制安在?只是换个表面温和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收服了曾经的叛逆种?
又和《男人真命苦》48集全由山田洋次一人执导不一样,《哈利波特》影集的导演就换了四个人――从比较擅长于拍具童话色彩的电影的Chris Columbus(第1-2集)、以拍成长电影为主的墨西哥导演Alfonso Cuaron(第3集)、多元化即又能英国绅士派头又能美国黑道的Mike Newell(第4集),到最终锁定之前只拍过短片和电视剧的David Yates(其余四集)。
或许,影集的制片群当中唯一一位制足八集的David Heyman,对于协调(但不是统一)整个影集的风格,居功至伟。不确定一再换导演的主意,是远在拍第1集之前就定下的,还是边拍边换?要展现哈利等人的成长历程和对他们所身处的世界的重新诠释,就要用拍惯对应题材的导演来建构不同年代的哈利?
时间,始终是电影、演员/角色,甚至现实中的你我之存在于人世间的一个重大的母题。《男人真命苦》影集所构建的世界里的时间,并没有随着吉冈秀隆/诹访满男的长大而推进,反而像是个周而复始的旋转木马;但《哈利波特》影集里的时间,始终在我们脑子里嘀嘀嗒嗒地流逝。Alfonso Cuaron在第3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犯》里把曾经相对古典绅士的少年演员的造型“时装化”、一再出现的时钟画面,似乎象征了哈利等人与童年的绝裂;然后推进到片尾主角艰辛地促成时光倒流改变历史的时间急迫感。
这种跟时间赛跑的情节,之后一再出现,到了完结篇《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2》时,更成了整所魔法学校竭力抵挡伏地魔兵团的攻势,为哈利等人争取更多时间寻找该找的东西。《哈利波特》原著本是汲取西洋古典文学的营养,将各种冒险、奇幻题材打散重组之作。但这类争分夺秒的情节,却是十分好莱坞的。
顺便请读:
《功夫之王》的东西方对话的联想
顺便请读:
《功夫之王》的东西方对话的联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