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2003年1月《联合早报》。)
(前晚在阳朔看了《印象刘三姐》,跟20世纪的张艺谋分道扬镖的21世纪的张艺谋的“人海战术”的调调,从《英雄》到《印象》系列到京奥开幕式都是如此。但我这篇《英雄》的影话谈的不是那些人多的场面,而是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切入......)
(剧透指数:4)
洛比桑(Luc Besson)的科幻动作片《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和巴赫路曼(Baz Luhrmann)的歌舞片《情陷红磨坊》(Moulin Rouge)有啥共同点?答案是:都是各别导演将童年幻想拍成电影。张艺谋和李安都说过:“拍武侠片是每一个中国男性导演自幼的梦想。”
或许,那是一种阳刚式的梦幻境界--既能逞以绝世武功威震天下之快,又能轰轰烈
烈的体现侠义道的精神,为潜意识中的暴力倾向寻找“政治正确”的渲泄管道。
所以,一如洛比桑、路曼和李安,张艺谋卯足了劲完成他的“英雄梦”--现实中当
不成侠客,至少能以电影胶片将幻想具像化。当然,具像化的过程太昂贵,所以总得作商
业计算。结果是,影评大赞视觉、猛批剧本--为了国际市场,故事和对白都要简单。
其实,我们还是可以拆解《英雄》一片,还张导的创作意图一个真面目的。过去十多
年来,批评新近武侠小说或电影“有武无侠”的声浪不绝于耳(包括以写情为主的《卧虎
藏龙》);而前两部“刺秦片”更不能算是动作片--周晓文的《秦颂》着重描写赢政欲
得一知己而不能的寂寞心境;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则是聚焦于谋略的政治惊悚片。